一、编制依据
本规划依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博物馆和文物保护工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文物保护法》、《博物馆条例》,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国家文物局、教育部《关于加强高校博物馆建设与发展的通知》,《武汉大学章程》等编制。
二、现状和问题
万林艺术博物馆总建筑面积8400平方米,其中陈列展览区面积3400平方米。目前共有馆藏15000余件套,其中包括120多年办学历史积累下来的文物、艺术品和动物标本,三次“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为代表的考古学科成果,以及广大师生、校友、社会名流捐赠的艺术珍品,以馆藏鸟类标本最具特色。
2015年5月开馆以来,博物馆共举办70余场不同类型的展览,共接待观众超过160万人次,举办了100余场宣传教育活动和200余场交流活动,赢得了较高的社会影响力。
(一)整体优势
1.起点较高
万林艺术博物馆积累了武汉大学悠久办学历史中传承下来的一批珍贵藏品。2015年7月、2019年1月分别完成了生命科学学院动物标本馆和历史学院文物陈列室的搬迁工作,现馆藏8600余件动物标本和5600余件文物,馆内文物艺术品库房也已正式启用。2020年7月,接收中国南极测绘中心陈列室藏品241件(套)。截止目前,博物馆接收了来自武汉大学师生、校友和参展艺术家、作者等40余人捐赠的148件书画、摄影、雕塑等作品,包括校友陈东升、李亦非校友捐赠的67件(组)珍贵艺术品。
2.综合性强
藏品是博物馆的根基,目前国内有400余家高校博物馆,各大学博物馆的藏品数量、质量差别很大,但总体上存在藏品类别多样性不足的问题。万林艺术博物馆既有年代、类型较为完整的历史文物,又有特色鲜明的动物标本,还有高端现当代艺术精品,较好地契合了武汉大学的综合性,在国内高校博物馆中也较为难得。
3.影响力大
借助学校整体较强的社会影响力和校友资源,万林艺术博物馆举办的“聚变—1930年代以来的中国现当代艺术展”“清流—首届湖北当代青年艺术家作品邀请展”“向南!向南!—武大人在南极”“武汉大学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特展”等一批展览受到了较多的社会关注。博物馆相关校内外潜在资源较为丰富。
(二)主要问题
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万林艺术博物馆也面临着一些突出的问题和困难。一是管理机制有待理顺。博物馆内外部管理机制有待进一步梳理完善,运行保障还不够到位,人、财、物及相关管理模式还不能很好适应博物馆业务需求和发展需要。二是人才队伍建设滞后。虽然博物馆工作人员发展到11人(校编7人),初步建立起一支专业队伍,但专业力量依旧薄弱,仅能基本满足以临时展览为主的各项职能,藏品保护、研究和展览策划等核心工作能力明显不足。三是藏品保护存在隐患。博物馆库房面积有限,软硬件条件还未完全达标,藏品保存和保护存在一定隐患。藏品档案数字化管理急需推进,藏品保护机制还不够科学、规范、高效。四是展览体系有待完善。博物馆基本陈列还未建成,还未形成稳定清晰、符合博物馆整体定位的展览体系,自主举办的展览较少,高品质展览不多。五是科学研究明显不足。围绕馆藏文物、标本、艺术品和展览的相关研究还存在明显短板,
三、定位与愿景
万林艺术博物馆是武汉大学新的地标建筑,馆藏丰富、特色鲜明,是重要的历史文化教育、艺术教育和科普教育的基地。致力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传播科学和文化艺术知识,提升师生科学和人文艺术素养,涵养人文情怀,赓续珞珈文脉,服务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博物馆的定位是教学研究的“标本室”、师生美育的“融课堂”、大学校园的“会客厅”、区域文化的“新地标”。
到2022年,全面建成文物、动物标本常设陈列(今年10月开展),完成登记备案(今年下半年申报),初步建成教学科研服务体系、保护收藏体系、陈列展览体系和开放服务体系。到2025年,初步建成研究体系和藏品征集体系,力争进入国家中小博物馆提升计划和国家二级博物馆行列(2023年申报),初步建成管理规范、特色鲜明、国内领先的高校综合性博物馆。到2035年,力争进入国家一级博物馆行列,全面建成与学校地位相匹配的世界一流高校博物馆。
四、目标与实施
博物馆的总体目标是以“一流管理、一流展览、一流服务”建一流的高校博物馆。“十四五”期间,博物馆将重点构建符合高校特色和博物馆行业要求的科学管理体系、现代化的藏品保护体系、特色鲜明的陈列展览体系、智能化的智慧交互体系,大力实施人才立馆行动、学术强馆行动、开放兴馆行动,不断提升博物馆的服务功能、发展层次,初步建成管理规范、特色鲜明、国内领先的高校综合性博物馆。
(一)科学管理体系
梳理完善职能,梳理内部职能,完善管理制度,积极探索既符合博物馆行业要求又适应高等学校管理特点的管理运行模式,积极探索“后疫情”时期博物馆管理服务方法,不断提升博物馆治理现代化水平。确保安全运行,完善各项安全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完善并执行常规性巡视检查等管理制度,确保博物馆藏品、建筑、人、信息等方面安全运行。提升办馆活力,进一步构建以提高博物馆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博物馆资源配置和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博物馆功能和职能发挥、提高办馆质量和水平上,不断提升博物馆运行活力。
(二)藏品保护体系
改善基本条件,强化预防性保护理念,结合基本陈列工程的推进,进一步优化库房温湿度控制、安防系统等软硬件条件,建成启用标本库房,建设藏品整理与修复工作室。梳理藏品台账,进一步清库建档,摸清家底,完善博物馆藏品数据库,提升藏品管理信息化水平。完善相关制度,构建更加科学高效的藏品管理、保护与利用机制。
(三)陈列展览体系
全力推进基本陈列,积极协调校内外各方力量,扎实推进基本陈列建设,力争建成精品陈列。完善展览体系,积极挖掘馆藏资源和校内学科资源,构建1+3展览体系,即基本陈列+学科与科学类、文化类、艺术类。提升临展品质,树立具有全球视野的策展理念,策划和引进一批高水平临时展览,以高品质展览树立博物馆品牌。
(四)智慧交互体系
打造智慧博物馆,推进网站、公众号、智慧导览等平台建设,推进“物、人、数据”三者之间的双向多元交互,增加公众与博物馆的“黏性”,拓展博物馆公众服务的深度。建设智慧展览,让展览和馆藏“文物”活起来,给观众更多沉浸式的互动体验,拉近博物馆与公众之间的距离,增加博物馆的吸引力。
(五)人才立馆行动
加强队伍,积极争取引进专业人员,用好学校相关政策,拓展校内外相关资源,畅通馆员专业化发展渠道,稳定和发展馆员队伍。组建团队,以科研项目、专题展览策划为抓手,组建馆内团队,利用校内外资源,组建兼职队伍,提升研究、展览策划和宣传推广能力。加强培训,定期组织馆内业务培训,定期选派馆员参加专业培训,借助考古文博、生命科学等相关学科教学实践资源组织专题培训。
(六)学术强馆行动
馆藏资源研究,积极申请学校自主科研项目等相关资助,开展文物、标本、艺术品相关专业研究,为相关的学科科研教学提供实物为主的资料和信息。学科历史研究,结合相关学科建设发展历史、重要学者学术历程等,开展重要见证物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为学科展奠定基础。专题研究,结合重大时间节点、学校和上级重要展览安排,开展有针对性的资料整理和研究,提升展览学术含量和艺术层次。
(七)开放兴馆行动
构建高品质“朋友圈”,积极参与博物馆联盟和区域联盟,加强馆际交流,加强与博物馆、美术馆领域其他相关主体交流,加强与校友及校内外相关单位、社区的交流。拓展博物馆服务“新时空”,重视博物馆线上公众空间的开拓,扩大博物馆的受众面和影响力,推进品牌活动建设、志愿者队伍建设,为师生和公众提供更优质的文化艺术教育和服务。打造博物馆“第二展厅”,配合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总体规划,充分发挥师生专业与创意优势,推进文创产品开发合作,打造文创产品的武大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