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18日,由武汉大学、敦煌研究院主办的“万里千年——敦煌石窟考古特展”在万林艺术博物馆盛大开幕。本次展览吸引了一大批观众前来观展,社会反响极为热烈。开展以来,共有31名学生志愿者投身公益讲解,累计服务时长达1024小时,接待观众92478人次、团队1381批,还通过线上直播、中小学生专场、离退休教职工专场、高考生校园开放日等形式服务广大校内外观众,为传播敦煌文化、普及考古知识、发挥博物馆育人功能作出了重要贡献。
为进一步提升学生志愿者的讲解水平,为同学们提供更加广阔的实践成长平台,在校团委的支持指导和博物馆的精心组织下,由博物馆副馆长倪婉、校团委综合办公室主任张焰带队,我馆选拔了9位优秀志愿者代表,于6月27日至7月1日赴敦煌开展“梦回敦煌驿,情牵志愿心”研学实践项目。志愿者们前往敦煌石窟、历史遗址等地进行学习,一方面,志愿者们观瞻古意,通过实地沉浸参观,近距离感受敦煌文化魅力,丰厚情怀素养,增强文化自信;另一方面,通过与敦煌石窟当地的讲解员及专家们交流,志愿者们能够深化对于莫高精神的领悟,由内而外地提升讲解能力。
抵达敦煌的第一天,研学团队一行于清晨前往敦煌研究院公墓区进行扫墓拜谒。拾级而上时,周围的风沙已将部分楼梯掩埋,但“敦煌守护人”们的墓前却纤尘不染,摆放着许多鲜花。志愿者们在常书鸿先生以及段文杰先生夫妇的墓前献花、默哀。前辈们以一生的坚韧与执着,书写下了一份伟大的“敦煌答卷”。他们万里奔赴寻古道,青丝白雪终无悔,诠释了“此心归处是敦煌”的崇高境界。在常老先生的墓碑上,赫然镌刻着五个大字“敦煌守护神”,这是对敦煌先贤们最好的礼赞。以敬意、以感动,立远志、践初心。
在走进敦煌石窟之前,志愿者们一道来到球幕影院观看了《千年莫高》和《梦幻佛宫》两部影片,精彩的演绎、雄浑的画面,让人置身于敦煌石窟一千多年的营建历史之中,从张骞出使西域到石窟的兴衰,志愿者们对于展览的背景知识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更加体会到敦煌石窟的重大历史价值;高端的技术、多维的影像,志愿者们仿佛身临其境,在镜头穿梭间有感于现代科技让千年石窟“活”起来,对于文物保护的不易感慨颇深。
本次研学实践项目邀请了敦煌研究院陈列中心主任罗瑶与志愿者们进行座谈交流。罗主任以“针对敦煌艺术展览和馆藏文物展陈讲解导赏方法的探讨”为题,与志愿者们面对面分享了作为资深讲解员的成长经历和经验方法。
名师引进门,是传统更是责任
谈及做讲解员的初心,罗主任回忆道,上个世纪80年代左右,时任敦煌研究院院长的段文杰先生敏锐地指出,敦煌保护与传承的关键在于文化的弘扬与宣传,其中讲解员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老一辈的专家学者们纷纷兼任讲解员,这成为研究院的一大传统。当时研究院还面向社会广泛招募讲解员,培养了一大批讲解后备力量。怀抱着对于敦煌石窟的向往,当年包括罗主任在内的一大批青涩的高中生投身讲解,在一次次的培训和练习中蜕变为如今敦煌文化的使者、“形象代言人”和沟通中外的桥梁。正是由于老先生们的悉心教导,一盏盏“莫高精神”的“心灯”照亮了每一位讲解员夜以继日、不懈提升的前行之路。而罗主任并未提及这过程之中的苦辛与磨难,因为他们早已将奋斗化作阅历,将讲解内化为信仰。娓娓道来的故事总令人动容,讲解员这一角色,不仅凝聚着老一辈敦煌人的殷殷期望,更肩负着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使命与责任。做一个砥砺初心的讲述者,我们任重而道远。
厚积促薄发,积“无用”可成“大用”
罗主任从专业的视角,以高度凝练的语言向我们概述了敦煌艺术展览的基本分类和讲解的特殊之处。相比于馆藏文物讲解,敦煌石窟具有文物与艺术的双重属性,其数量之多、内涵之丰、彼此联系之密,这要求讲解员具有极为广阔的知识面。“敦煌可供讲解的内容太多,游客往往也卧虎藏龙,光靠背稿记诵是不足以应对的。越是知识广博,越要收放自如。不能一股脑倒豆子似的,要挑重点,挑观众感兴趣的讲,信息量太大,观众也难以接受”。淡季的时候,敦煌的讲解员们抓紧时间储备知识,旺季的时候便在一场场的讲解中检验知识积累,不断发现新问题、适应新情况。在冬夏轮回里,他们绝非停留在简单的讲解词中,而是潜心研读中国通史、中国建筑史、佛教美术史等;在岁月更迭中,他们并非为了某一场特定的讲解而功利化地积累某些“有用”的知识,而是旨在拓宽视野、丰厚积淀,生而有涯学无涯,正是这些看似“无用”的知识成就了敦煌讲解员们堪任“大用”的核心素养。做一个孜孜不倦的求学者,我们笃行而不怠。
院校齐联手,为讲述更为育人
从当年仅仅30人的队伍扩展到如今300多人的团队,不少敦煌讲解员被送入一流大学、海外研究机构深造进修,一大批多语种讲解人才涌现,向世界更好地传递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本次敦煌石窟考古特展,展出了大量珍贵的文物,其中多数为首次走出莫高窟,院校联手共筑育人天地。除了丰富的知识,筚路蓝缕的考古“拓荒者”的故事让展厅俨然成为一个思政大学堂,广大学子得以在此汲取养分、勇毅前行。开展以来,我馆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讲解员,其中不乏具备英文讲解能力的同学,在实践中切实提升综合素质。做一个精益求精的讲解员,我们感恩而奋进。
实践得真知,方圆中贯通技巧
在专业的理论知识之余,罗主任向我们传授了许多讲解的实用技巧。把握三大原则,即强化随展讲解技巧、注重逻辑性并形成最优讲解路径;锤炼四大技巧,精准控制时间,科学设计路线,针对不同讲解对象“量体裁衣”以及重点关注青少年。简而言之,讲解不能千篇一律,既要注重讲解的基本规范,也要结合讲解的内容、对象等其他因素灵活变通,在讲解中逐渐发现观众的兴趣点所在。做一个从容成熟的讲解员,我们开拓而进取。
知行合一,沉浸优化贵用心
在感受了数字敦煌的魅力,学习了有关讲解的理论知识之后,志愿者们跟随着专业讲解员的脚步,走进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等洞窟之中,切身感受精美塑像、壁画等带给人视觉上的冲击,体悟其背后沉淀的人文底蕴给心灵的洗礼。
去往榆林窟的道路上,敦煌研究院讲解员培训老师丁淑芳向我们深情地讲述了许多讲解员成长的故事。她同样向我们强调了讲解员的三大基本素养,即知识的积累、讲解的多元化和始终真诚的态度。朴素的话语却句句入心、事事动人,让不少志愿者热泪盈眶。
在参观过程中,讲解员选取了在本次展览中同样展出的158窟、258窟、17窟、275窟以及诸多壁画等进行详细讲解,并从服饰、绘画、宗教文化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内容丰富而有趣。同时,讲解员生动地再现了因人施讲的技巧,向我们模拟了许多讲解中灵活应变的场景。参观结束的时候,讲解员对我们说,我们正在做的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希望我们能够把更多敦煌的瑰丽故事告诉更多的人。一支冷光手电筒、一个扩音器,讲解员们在石窟间穿行讲解,不变的是他们扎根大漠从未褪色的活力与热忱。
志愿者们还前往参观了阳关遗址、玉门关遗址、锁阳城遗址等。断壁残垣虽可叹,仍余无限遐思可追忆。本次展览以“考古”为关键词,为使志愿者们进一步体悟田野考古,在倪婉副馆长的带领下,我们前往锁阳城遗址参观学习。锁阳城遗址内仍有许多正在发掘的遗迹,这里成为志愿者们的学习考古知识的生动课堂。本次展览承办单位之一——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的考古专家、校友王建军为我们展开了细致的介绍,带领我们一同感受真实的考古现场。在王老师的仔细讲解下,考古工作的艰辛让我们感叹不已——四处零散的残片、数量众多的文物,工作者们躬耕田野考古,无惧烈日考验。当天下午,当地忽起大风,乌云聚集,豆大般的雨点瞬间砸落,巨大的风沙吹得人睁不开双眼,而开阔的考古现场没有任何可以遮蔽的建筑物。考古工作者们只是静静地在风雨中继续进行发掘,对于他们来说,恶劣的自然环境、突如其来的风雨已经是“家常便饭”了。这启示我们应当增强文物保护意识,进一步助力考古事业发展。
敦,大也,是此地千年文明交汇的图景宏大,是华夏胸怀气度的有容乃大;煌,盛也,是莫高精神薪火相续的传承之盛,是吾辈青年追随前辈足迹的热诚之盛。本次敦煌研学实践之旅,为学生志愿者提供了走近敦煌、了解敦煌、欣赏敦煌、致敬敦煌的观摩、学习、交流平台,充分展示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和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珞珈青年风貌,切实增强了博物馆学生志愿者的团队凝聚力,以期提供更加专业、优质的讲解服务。本次研学实践项目也必将激励更多的青年学子投身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事业中,一起奉献青春、走向未来!
(文案:蔡珠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