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奇万林——基本陈列科普专栏(文物:青铜钺)

一、什么是钺

钺是一种片状、扁平、穿孔的双面刃的器物。它渊源可以上溯到石器时代,在我国新石器时代的许多遗存中都能发现它的踪迹,以石钺和玉钺为主。


良渚 虎纹刻符石钺 丁埂遗址


良渚 玉钺 常州博物馆 寺墩遗址出土


在新石器时代,钺的分布地域广阔,以长江下游的江、浙、皖等地发现最多,是良渚文化的典型器物之一,良渚文化许多墓葬中都有石钺和玉钺的出土。

最初,石钺被作为生产工具,而后演变为武器和礼器,尤其是玉钺,在新石器时代就作为权力与威严的象征物之一,商周以后的青铜钺也应是在它们的基础之上发展而来的。

青铜钺 万林艺术博物馆藏


万林艺术博物馆藏该件铜钺的年代为商代。器型较小;长方形直内,内中有方形穿;平肩,肩部两端出阑;弧刃,刃角微外侈。整件器物素面,无纹饰。


二、青铜钺的用途

《诗经·商颂·长发》中记载:“武王载旆(pèi),有虔(qián)秉钺。如火烈烈,则莫我敢曷(hé)”,即武王兴师扬旗亲征,威风凛凛手持斧钺。进军如同熊熊火焰,没有敌人敢于阻截。此时,钺是作为一种武器,用以标识军事统率者的威严。

良渚 玉钺王(装柄)


甲骨文中“戉”字的象形字


根据《吕氏春秋》记载,作为五兵之一的钺,其功用是劈兵:钺刃宽大,用在横劈,有穿,可安装长柄,用上下穿或上下齿和中圆孔缚固木柄,适于砍斫(zhuó)。

此外,钺还可以作为仪仗用器。《史记·殷本记》记载:“汤自把钺,以伐昆吾,遂伐桀”,《史记·周本纪》也记载:“周公旦把大钺,毕公把小钺,以夹武王”。

殷墟大墓以及小墓中的兵器组合


在奴隶社会中,礼制森严,铜钺大多出土于较大型的墓葬,凡拥有钺者,其墓主人是应是王室成员,或某一方国的最高统治者奴隶主大贵族,而士兵,所用兵器主要是以戈、矛为主。

此外,有部分学者也认为,钺作为刑具,可用于“大辟之刑”。

综上,商周时期的青铜钺,不应该把它视为一般的兵器或刑具,也不能把它简单地看作仪仗之物。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其功能逐渐复杂化和多样化,在实用性功能的基础上,还发展出等级或礼制相关的特殊意义。


三、结语

青铜钺横跨我国历史发展进程千余年,并扮演者极其重要的角色,遵循着它的发展轨迹,我们可以窥见当时社会的意识形态。

综观钺历史上各个不同发展阶段,可以窥见出它的发展序列以及独特的艺术风格,而它在科技及艺术领域中所显示的成就,是极为珍贵的遗产,蕴含着我国古代人民智慧的光芒。


参考文献:

1、陈旭、杨新平:《商周青铜钺》,《中原文物》,1984年第4期。

2、傅宪国:《试论中国新石器时代的石钺》,《考古》1985年第9期。

3、徐菁:《从新干商墓出土铜钺看钺的历史轨迹》,《南方文物》1992年第2期。

4、杨玲:《简论中国斧钺的发展》,《文博》2003年第2期。

5、刘静:《先秦时期青铜钺的再研究》,《故宫博物院院刊》2007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