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钫
《辞海》(1979年版)记录:“锺,古代器名。即圆形壶,用以盛酒浆或粮食。盛行于汉代”。《说文·金部》:“钫,方锺(zhōng)也”。钫,也就是方锺,即方壶。作为两汉盛酒器的典型代表,铜钫兼具实用性和审美性,其形制结构一般由器盖、钫身、圈足三部分组成。
青铜钫 万林艺术博物馆藏
万林艺术博物馆藏该件铜钫年代为西汉时期。有盖,盖为盝(lù)顶形斜坡面盖(盝顶即盖顶中央为正方形,四角向下延伸出四条脊,脊之间形成四面坡)盖顶中心有一环形钮,盖内有盖舌,伸入器口中,使器盖与器身的扣合更加严密。钫口微向外撇,平沿,方唇,束颈,斜肩,鼓腹较深,腹部两侧对称位置装饰有衔环耳一对,平底,方形圈足外张,钫身素面。
二、钫的用途
在汉代,青铜酒器作为礼制的重要载体,在西汉时期的宴飨、祭祀、丧葬等政治与社会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且西汉时饮酒之风颇盛,《汉书·卷二十四食货志》记载:“百礼之会,非酒不行”,桓宽在《盐铁论》中也提到:“宾昏酒食,接连成因”。在这一时期青铜酒器主要分为盛酒器、取酒器和饮酒器,盛酒器有壶、樽、钫、等;取酒器有斗、勺、瓢、箪等;饮酒器有耳杯、卮等,种类繁多。
除作为盛酒器之外,王国维先生在《国朝金文著录表》将钫归入“权度量”之列,按自身表明的容量大小大致可分为“容八斗”和“容四斗”两种,且以“容四斗”者最为常见。如西安市未央区三桥镇高窑村出土的铜钫,口沿外侧横向就阴刻有隶书铭文:“上林共府初元三年受东郡东阿宫鈁容四斗重廾一斤神爵三年卒史舍人工光造第一”,类似还有满城汉墓出土的“中山内府铜钫”。
三、钫的演变
钫最早是作为礼制酒器出现战国中期,西汉时名为钫,战国末至西汉初广为流行,西汉晚期时没落。
在两汉时期,钫自战国时期以来作为重要礼器的功能被弱化,实用性增强。两汉时期的钫在早期多承自战国铜钫的风格,其基本特征为带盖且多为盝顶形的盖、口微侈、深颈鼓腹;至西汉中期,钫的形制开始凸显汉代的特色,一部分钫已无盖,颈变粗,矮圈足开始流行,但窄肩、圆腹等特征仍为先秦时期的延续。西汉中晚期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端庄大气,这一时期的钫多不带盖,向短颈、浅腹转变,整体器型矮、胖。
除器型之外,纹饰也有所变化。自战国往后,铜钫的纹饰逐步形成具有汉代自身时代特色、简朴朴素的纹饰风格,至西汉中晚期,铜钫多素面,不加任何纹饰,个别表面饰以云纹、几何纹、写实的动物纹等。
除了铜钫以外,汉代还有陶钫和漆木钫出现。但总体而言,陶钫和漆木钫出土的数量都不算多,尤其是漆木钫,只在少量的墓葬中有所发现。陶钫则稍普遍,无论南北,都会作为常见的随葬品出土在中小型的墓葬中。
四、结语
西汉时期的青铜酒器,是在继承战国晚期青铜酒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早期呈现的是礼制特色鲜明、地域色彩浓厚的特征。西汉中晚期之后,逐渐形成简约朴素、实用为主的时代风格。作为青铜酒器重要的组成部分的铜钫,在西汉也大致经历了类似的风格演变。
参考文献:
1.何质夫:《西安三桥镇高窑村出土的西汉铜器群》,《考古》,1963年第2期。
2.王元:《从青铜酒器管窥西汉时期的社会生活》,《形象史学》,2017年第3期。
3.姚君,杨儒茜,卢星:《汉代钫设计研究》,《美术大观》,2021年第12期。
4.张淑慧,常艳:《汉画像石(砖)图像中酒器造型及表达出的酒礼文化》,《今古文创》,2021年第3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