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奇万林——基本陈列科普专栏(文物:青铜釜甑)

一、什么是釜甑

《史记·项羽本纪》记载,在著名的巨鹿之战中,项羽为表自己不胜不还的决心,“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句中出现的“釜甑”,其实是一种复合炊具,形制结构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分是甑,下部分则是釜。甑是一种底部镂空为箅(bì)的盆形器,底小口大,是蒸食的器皿,类似于现在的蒸锅;釜则多鼓腹,是煮食、烧水的器皿。

汉代铜釜甑 陇西县博物馆藏



在秦汉时期,铜釜甑结构多为分铸套合式,这一结构特点将两种炊具结合起来,能使其更为便捷地运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青铜釜甑 万林艺术博物馆藏


万林艺术博物馆藏铜釜甑年代约为秦至西汉时期,上部为甑,直领口,平折沿,另有对称的铺首衔环耳,腹微鼓,逐渐向底部弯曲,上腹部有弦纹;下部釜口相对较小并套合甑口在内,同样饰有对称的铺首衔环耳,腹部较扁,腹中部一周环状沿,圜底近平,素面。

二、釜甑的出现

作为炊具的陶釜、陶甑在新石器时期就已经出现,但那时这两种器物并无联系并分开使用,而将两种炊具组合使用,更早的实物则是“甗”(yǎn)。甗也是复合型炊具,多由甑与鬲组合而成,妇好墓中就出土了一件三联甗,由一鬲三甑组成。

妇好三联甗-国家博物馆藏 (上甑下鬲)


汉代由于炉灶的普及,甗被釜甑所替代,釜与甑搭配使用的模式逐渐固定,成为范式,并与炉灶结合使用。这种烹饪方式记载在汉画像石中,河南、山东等地的汉画像石中就有不少釜甑与炉灶结合,用于炊煮的图像。

汉代庖厨砖上展示的釜与甑


此外,釜甑还会配盆来使用,如满城一号汉墓出土的釜甑就配有一盆。

满城汉墓铜甗-河北博物院藏

(上甑下釜,一盆盖在甑上)


三、釜甑的演变

两汉时期社会观念、生活习俗发生转变,青铜器逐渐走进世俗生活,礼器性质的青铜器逐渐衰落,人们逐渐探索出适应生活的实用性器具,炊具也是如此,铜釜甑褪去繁杂的纹饰,着重体现出其实用性,适用于人们日常生活中。

鹿耳四足青铜甗 江西省博物馆藏

(纹饰繁复,造型独特)



羊鬼山楚王王后陪葬墓釜甑 徐州市博物馆藏

(纹饰简单,突出实用性)


釜甑的三种材质在两汉时期同时存在,分别是陶、青铜和铁,其使用与社会观念、阶级地位、财富程度等相关。在铁器广泛使用前,贵族阶层大多使用青铜质炊具,而平民阶层使用陶质炊具,随着两汉时期冶铁技术不断发展,到东汉时期,铁质炊具逐渐取代青铜炊具被广泛使用。

       

从左至右分别为:

陶釜铁甑 河南陕县出土

陶质釜甑 四川屏山县出土

铜制釜甑 四川省考古研究所藏


四、结语

铜釜甑作为传统炊具,是历史特定时期饮食文化基础的组成部分,其发展与演变极具代表性,承载着当时人们对食物烹饪方式的思索与追求,也是我国博大精深、各具风味的传统饮食文化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