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奇万林——基本陈列科普专栏(文物:青铜鼎)

一、什么是鼎

作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礼器,鼎最初用来烹煮食物,后主要用于祭祀和宴飨,并成为统治阶级政治权力的象征,禹铸九鼎的传说又给鼎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

《墨子·耕柱》:子墨子曰:“…昔者夏后开使蜚廉折金于山川,而陶铸之于昆吾;是使翁难雉乙卜于白若之龟,曰:‘鼎成三足而方,不炊而自烹,不举而自臧,不迁而自行,以祭于昆吾之虚,上乡!’乙又言兆之由,日:‘飨矣!逢逢白云,一南一北,一西一东,九鼎既成,迁于三国。”

禹铸九鼎


二、鼎与楚文化

万林艺术博物馆藏该件铜鼎年代约为春秋楚文化时期。有盖,鼎盖隆起,盖中部有一圆形握手,握手周围是一圈勾线纹;鼎盖与鼎口相扣,敛口,鼎口下有一圈凸起的箍以承盖,是一件“箍口鼎”;鼓腹较浅,腹上部设一对方耳,下腹收敛,圜底;鼎足为三只兽蹄足;鼎盖和腹部都有蟠虺纹。

 

青铜鼎 万林艺术博物馆藏


春秋早期在楚鼎中属中原系统的平底升鼎、立耳蹄足圜底鼎作为正统居于楚文化鼎的主导地位;在春秋晚期楚国特有的风格开始形成;战国时期与通过淮河流域传入的小口鼎和通过长江流域传入的越式鼎共同组成了楚鼎系列,体现楚鼎多源形成的特点。

   

小口鼎 南阳博物馆藏                  受到楚式鼎影响的越式鼎(1979年江苏丹徒谏壁粮山出土)


克黄鼎 河南博物院藏


克黄鼎是附耳蹄足圜底鼎,体现楚鼎继承中原的脉络;而楚的升鼎虽是对周的继承,但在外形具有差异,而且作法、用法上也不相同,更能反映楚人的思想意识,是楚文化最具有代表性的青铜器。

三、楚鼎的制作工艺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和封建制的初步确立也推动和开拓了青铜工艺的进一步发展,但各诸侯国的之间发展并不平衡,特别是到了春秋中期以后,地方风格日益明显,其中楚国的青铜铸造技术高度发达。

楚国的青铜器开始大量运用钎焊法铸造,所谓钎焊法就是器物主体与附件各自单独铸造,然后用锡铅合金熔液把主体和附件焊接成一体,这种焊接法在操作上更加简单。

古希腊底比斯古墓壁画中的钎焊图像


钎焊法制作的青铜器的两个部件的缝隙


此外,楚国铜器铸造技术的最光辉的成就是失蜡法的使用,制作工艺复杂精湛。

失蜡法制作的淅川下寺云纹铜禁


四、结语

鼎作为中华民族文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独特器物,无论是其实用功能、象征意义还是于后世文化符号功能上都有重要意义,并且一度被认为是“中华文明的象征”。

而楚鼎则作为反映楚文化形成过程的典型代表器物,体现了楚人吸收了周围国家主要是中原国家的先进文化,并出现了以中原文化为主,兼收长江中下游诸国文化的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