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岛,我国第二大岛屿,隔琼州海峡与大陆遥望。因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岛上孕育了无数特有种,有天然的“物种基因库”之称。今天我们要了解的,就是海南岛上的无数珍禽异兽中尤为珍稀的一种,海南孔雀雉。
孔雀雉是鸡形目雉科孔雀雉属鸟类的统称,全世界有8种,中国有两种,分别为灰孔雀雉和海南孔雀雉,万林博物馆则藏有极为珍贵的一件海南孔雀雉标本。听名字便可以猜到猜到孔雀雉的长相:“雉”点名了它们的分类地位,是一种野鸡,“孔雀”一词则描述了它们羽毛上的万千眼斑,像孔雀开屏那般眼花缭乱。
海南孔雀雉为我国的特有鸟类,同时也是世界上体型最小的孔雀雉,仅分布于海南岛的热带山地雨林中。海南孔雀雉曾被认为是灰孔雀雉的亚种,后被提升为种,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也是我国最濒危的雉类物种之一。
海南孔雀雉的雄鸟全身都是灰褐色,密布着浅色的细小斑点和横纹,嘴和脚是深灰色。与别的雉类不一样的是,它的前额至头顶着生有松散直立的冠羽,脸上是肉黄色的裸皮,喉部为较浅的灰色,胸部至两胁的羽毛具有深褐色的细横纹。在背部和双翅的覆羽上,每一片羽毛的末端都有一个炫彩夺目的眼状斑;而在尾上覆羽和尾羽上,眼斑的数量是两个,分布在羽轴两边的羽片上,左右对称,硕大而华丽。每只“眼睛”的外围都有一圈狭窄的黑褐色和宽阔的白色,“眼珠”则闪耀着蓝紫色的金属光泽。求偶时,雄鸟会展开翅膀和尾巴,尽情展示身上令人眼花缭乱的绚丽眼斑。雌鸟的羽色较暗一些,尾羽也更短,眼状斑不很显耀。相比灰孔雀雉,海南孔雀雉的羽冠更短一些,体型也更小。
海南孔雀雉标本 万林艺术博物馆藏
海南孔雀雉仅栖息于海拔200-1300米的山区的天然林中,数量稀少,且在持续下降。盗猎和栖息地破坏是这种稀有鸟类濒危的主要原因。尽管海南岛上的森林覆盖率并不低,但已有大片原始森林被开发成为橡胶、桉树和槟榔等经济作物的种植园,而这些人工林的植物多样性单一,难以满足野生动物的生存需求。未来保护以海南孔雀雉为首的岛屿特有种,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提到海南孔雀雉,便不得不提到其命名者胜间田善作(1874-1940)。海南孔雀雉的种名katsumatae便来自于他的姓氏(Katsumata)。胜间田善作出生于日本静冈县,早年家境贫寒,他为英国罗斯柴尔德博物馆采集标本获取报酬以补贴家用。1896年,胜间田善作前往海南岛,并在此生活了40多年。这期间,他深入海南岛各地,为博物馆捕获了数百种鸟兽与上千种昆虫,其中就包括海南孔雀雉,这也是这种鸟第一次被人类所知。除了海南孔雀雉,印支绿鹊海南亚种(Cissa hypoleuca katsumatae)的种加词也是胜间田之姓。后来,胜间田善作又创办商行、农场等,在海南的事业卓有成就。然而,这个看似本分的日本商人还有另一重身份,抗日战争爆发后,对海南地形、物产等信息了如指掌的胜间田善作成为了向导和间谍,为日军侵略海南提供了巨大的“便利”。曾经寒门出身的贫苦少年,终究也成了双手沾满鲜血的侵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