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地位,它们的身影时常出现在古诗词中,“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句。鹧鸪的啼鸣悠长凄切,诗人们常借鹧鸪之意象表达怅惘离愁、相思悲情。诗词中的鹧鸪往往……
等下等下,这里说的鹧鸪是中华鹧鸪,跟我山鹧鸪有什么关系?可不要随便混为一谈啊!
为了分清鹧鸪和山鹧鸪,我们需要把它们的族谱拿出来看个清楚。全世界一共有66种名字为“某某鹧鸪”的鸡形目鸟类,中国分布有11种,它们都有着圆圆的身体和小脑袋,擅长在地面疾走而不善飞,乍看之下像只鹌鹑。可以这么认为,鹧鸪也是一种野鸡。这其中除了来自齿鹑科的纳氏鹧鸪比较特殊,另外的65种鹧鸪都属于雉科,它们又分别科归为鹧鸪属、林鹧鸪属、鸡鹧鸪属、山鹧鸪属等10个属(注:分类依据见IOC 10.2)。这样看就比较清晰了,鹧鸪和山鹧鸪是同属于鸡形目雉科的亲戚,它们虽然名字相像,外貌也像,但却是截然不同的两种鸟;而经常出现在我们的古诗词中的,是鹧鸪属的中华鹧鸪,也是唯一分布在中国的鹧鸪属鸟类,万林博物馆也有收藏;馆里其他7种鹧鸪则分别来自于树鹧鸪属和山鹧鸪属,而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是来自山鹧鸪属的两个中国特有种——白眉山鹧鸪和四川山鹧鸪。
白眉山鹧鸪是中国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仅分布于福建中部和西北部、广东北部及广西中部一带。它们栖息于海拔700~900米树木繁茂的山地,在灌木稠密的林间地上寻觅种子、浆果、昆虫等为食,行踪隐蔽,难以发现。
雄性白眉山鹧鸪身上有着复杂斑驳的色块,它们有着黑色的嘴和鲜红色的脚,额头是白色,头顶和后颈则是栗色,眼睛周围有着鲜红色的裸皮,一道点缀着黑斑的白色眉纹从额头延伸至颈后;喉和颈侧以锈红色打底,颈侧还密布着黑色斑点;下喉到胸部有一道极为显著的三色颈环,是由宽阔的黑色和栗色夹着一道窄白色环形成的,这也是白眉山鹧鸪最典型的特征。背部的羽毛是褐色,从腰部往后的部分,羽毛尖端还有一块椭圆形黑斑。双翅的色彩最为复杂,覆羽的基部以栗红色为主,羽稍是浅灰色,到了末端又有一大块黑斑,飞羽则是暗褐色,还有一道淡黄色的边缘。胸部和两胁呈现铁灰色,胁部的羽毛边缘有一道栗红色的纵纹,腹部是灰白色,再往后,到了尾下覆羽,又成了带有白色边缘的黑色羽毛,看起来像是白色的鱼鳞斑。
白眉山鹧鸪标本 万林艺术博物馆藏
四川山鹧鸪有着更高的保护级别,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这是由于它的分布范围尤其狭窄,仅局限在四川南部和云南东北部一带, 种群数量稀少,状况濒危。平日里它们栖息于海拔1300~1800米的阔叶林间,在林下浓密的竹丛和灌丛中结成小群活动,以昆虫及植物种子和果实为食。
四川山鹧鸪有着黑色的喙和黄褐色脚,雄鸟羽色更艳丽些,额头白色,眼先和眼周为黑色,头顶栗色,眼睛周围有着暗红色的裸皮,有一道窄窄的夹杂着黑斑的白色眉纹,耳羽是一块橙色的圆斑,橙色延伸到后颈和颈侧,喉部白色,颈部密布着黑色条纹,但有着明显的白色下颊纹和颈环。胸部的一条栗色横带十分显眼,将颈环的白色和腹部的白色从中间隔开。从背部到尾巴是棕褐色的羽毛,每一片羽毛上都有深褐色的弧形花纹,整体形成鱼鳞状的纹路。翅上的覆羽为淡黄色,点缀有黑色的斑点和栗红色的边缘。胸侧和两胁是灰色的,杂以栗色的斑块。雌鸟的羽色大体类似雄鸟,但更加灰暗,整体的棕色调更显著,连胸部的栗色宽带也变成了棕褐色。
四川山鹧鸪标本 万林艺术博物馆藏